政大法学评论第155期 (2018年12月)

  • 2018-12-31
  • SystemAdmin
〔公法〕陈新民
最高法院的觉醒──由提出王光禄释宪案所引发最高法院提出释宪案的制度与原住民权益保障的法制问题
摘 要
台东布农族猎人王光禄因持土制霰弹长枪猎捕保育类动物违反枪砲条例、野生动物保育法等罪判刑三年半定谳。后经检察总长提起非常上诉。由于本案涉及宪法保障原住民传统文化等重要议题,最高法院不仅审理此非常上诉案开庭时全程直播法庭开庭实况,创下台湾司法史上法庭开庭首度直播的纪录。同时停止审判,向大法官声请释宪,这是最高法院首次提起释宪之例,具有指标性的意义。本文就相关法律对自制猎枪的定义是否过于模糊而有违反法律明确性原则、法官提出声请释宪的门槛及相关的释宪声请意旨,应如何以宪法原则来衡量,并保障原住民应享有狩猎权及保有猎枪权与是否应借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武器法与狩猎法制,以平衡保障原住民传统文化及维护野生动物。
关键词:王光禄、原住民权益保障、自用猎枪、释宪门槛、狩猎权、武器法

〔公法〕黄铭辉
走向「形式两党制的实质多党制」──促进台湾政党政治健全运作的法制构想
摘 要
本文之作,源于以下两点关于宪政实务与规范的观察:第一,在我国民主政治的赛局里,政党激化选举的作为远多于负责地提出政策;第二,我国的宪政体制实偏向政府效能不足的「劣势总统制」。这两点结合,产生一个令人忧心的后果──政府要顺利运转,须仰赖政党驱动,但政党既没能力也无慾望引领负责的民主思辩。结果就是政府效能结构性的缺陷,不仅没办法透过政党政治来矫正,现行政党政治的实然甚至回过头来对责任政治形成破坏。是以本文建议,应透过相关宪政法制──尤其是政党法制──的革新,将台湾的政党政治朝「形式两党、实质多党」的方向形塑,令政党成为一个适合进行政策思辩的平台。期借由政党政治的健全,促成责任政治与效能政府的实现。
关键词:政党政治、两党制、多党制、总统制、政党法、党内民主

〔基法〕倪贵荣、王郁霖、蔡嘉晏
食品安全治理中科学基础与民主参与的平衡
摘 要
科学证据在现代化治理中,特别是涉及科技和产业风险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于跨国活动规制上,无论于我国或世界贸易组织规范、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委员会,均强调国家应依据科学原则作为管制的基础。然而仰赖科学及专家治理,却由于科学证据的不确定性及专家主观价值的影响,而使其客观及中立遭受质疑,亦有透明性之质疑。本文首先探讨科学主义之核心理念的发展背景、意涵及必要,以厘清其作为管制食品安全治理基础的正当性;之后分析科学主义在食品安全治理之侷限及问题;接着讨论食品民主的意涵;本文最后论述将民主参与原则纳入食品安全科学治理的架构,借由落实资讯透明及公开的沟通和谘商程序,方能平衡科学治理的不足,并填补民主赤字之问题,以建立公众信任。
关键词:科学证据、科学中立、食品民主、透明化、公众参与

〔民法〕周伯峰
论对「不受期待之契约」的法律上处理──以缔约上过失为中心
摘 要
本文涉及如何以缔约上过失处理「不受期待之契约」之法律问题,即如何以缔约上过失及其损害赔偿法上之效果,来面对因一方当事人在缔约过程中违反资讯义务,影响他方的意思决定自由,导致其订立不利益契约致受损害的问题。首先,本文讨论在德国法上「不受期待之契约」如何作为缔约上过失的一种案例类型,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即缔约前的资讯义务的范围还有以缔约上过失处理「不受期待之契约」之正当性之问题。接下来则讨论在德国法上以缔约上过失处理「不受期待之契约」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即契约解消以及契约调整,于实务与学说所产生的争议。最后,则讨论台湾因为民法第245条之1规定的问题,导致无法用缔约上过失处理「不受期待之契约」之困境,还有如何借镜德国的讨论予以突破的可能性。
关键词: 缔约上过失、前契约义务、资讯义务、不受期待之契约、损害赔偿、回复原状、金钱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