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法〕颜玉明
采用争议审议机制及早预防与解决工程履约争议之研究
摘 要
本文介绍国际间争议审议机制之产生背景,及其运用于及早预防及解决工程履约争议之状况;同时借由比较国际间类似之机制与其运作模式,深入了解其特性及相关规范,并参考国际间及中港台近年来运作现况与趋势,提出我国可行之修法建议,期能利用争议审议机制即时、专业、迅速之优点,及早预防工程履约争议之发生,强化替代性纷争解决机制应用于工程履约争议处理之功能,以协助工程履约之顺利推动,并达分流诉讼压力与即时控制争议之功效。
关键词:履约争议、替代性纷争解决机制、建议、裁决、争议审议机制、争议审查委员会、争议裁决委员会、国际商会、国际谘询工程师联合会
〔公法〕林依仁
民主正当性成分与其程度
摘 要
程度、水位或水平意味一种可上下调节的浮动状态。德国学说与实务讨论民主正当性问题上,使用正当性程度(Legitimationsniveau)一词,以说明民主正当性所应到程度的变化无常,不拘泥于特定模式。目前中、外文献对于民主正当性已有相当探讨,本文试图将正当性程度从民主正当性中抽离出来,作为型塑正当化的规范与实际。
关键词: 正当性程度、正当性要素、正当性链、统合式行政、补充原则
黄源铭
对「专家学者组成委员会所为决定之司法审查」——以委员会之运作与资讯审查为中心
摘 要
由于行政的专业化与技术化,国家在面对多元社会的转变,常会引进专家学者参与行政事务之决定,因而有行政机关内部委员会之设立。此等委员会之决定通常即代表行政机关,由于本身具有高度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其所作之决定在面对司法审查时究竟审查密度为何?攸关人民权利的保障。本文试图从专家学者组成之委员会之定义、类型与必要性作介绍,进而探讨司法如何对委员会的决定作审查,并聚焦于委员会的程序运作与资讯审查,其中涉及不确定法律概念与判断馀地等行政法学概念,并以近日我国行政法院判决事涉委员会运作的案例作为分析评述的参考并提出本文之观察结论。
关键字:专家、学者、委员会、不确定法律概念、判断馀地、效率、专业、技术、环境影响评估委员会、民主正当性
〔刑法〕薛智仁
内线交易之犯罪所得概念
摘 要
在二○○六年爆发台开案之后,内线交易之共同正犯之间应如何计算犯罪所得,涉及证券交易法第一七一条之适用问题,在实务及学说上极具争议。对此争议,本文先从没收犯罪所得之任务在于修正不法财产之移动,主张应以系争构成要件之规范目的作为犯罪所得之认定标准。依此,由于内线交易之不法核心在于破坏投资人之资讯机会平等,故内线交易之犯罪所得系「特殊之获利或避损机会」,而不是买入之股票或卖出股票所得之价金。其次,本文基于没收犯罪所得之修正不法财产移转的任务,主张不应采行实务之连带没收主义,仅能以各共同正犯成员之实际犯罪所得,作为没收追征范围及加重刑罚之适用标准。
关键字:内线交易、资讯机会平等、犯罪所得、特殊获利或避损机会、连带没收主义、共同正犯、追征、台开案
〔劳社法〕陈竹上、傅从喜、林万亿、谢志诚
我国灾后劝募规范之法制发展与运作实况——以莫拉克风灾后全国性劝募活动为例之法实证研究
摘 要
发生于二○○九年八月之莫拉克风灾,是公益劝募条例施行后首度面临之大型灾害,各界踊跃捐输之情一如九二一震灾,十年前灾后募款引发之疑虑及期待,是否因法律制定而获得解决及兑现?本文借由立法院议事纪录之汇整,呈现该条例制度选择之轨迹,并以八八灾后全国性劝募活动为例,呈现该条例之适用实况及执行困境,重要发现包括:一、劝募团体资格限制导致莫拉克灾后发起劝募之团体明显少于九二一震灾,三十一个全国性劝募团体以社会福利及宗教性质居多;二、法制上虽采事前申请及许可制,但国内救灾并未要求募款团体须具备相关经验,亟待平时加强灾害应变及重建能力之培植;三、我国灾后劝募呈现大者恒大之集中趋势,各劝募团体间及灾后、平时劝募间之双重排挤效应不容小觑;四、劝募活动必要支出虽已有所规范,但就转捐规范、资讯公开及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业准则之建立则仍亟待加强。
关键字:法实证研究、公益劝募条例、莫拉克风灾、申请许可制、财团法人、公益性社团法人、救灾能力、劝募活动必要支出、资讯公开、会计作业准则